2)第191章 188.他无脑A了上去_谈个恋爱就出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史为中心的基督教的地位。基督教是怎样将它的中心观念,包括耶稣是上帝之子这一主张,建立在某些仅仅是推定的历史事实之上的?这不仅仅是说,历史事实可能需要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种证据是历史研究通常所要求的。即便允许它们有强大的经验支持,也并不会保证其显得非常真实。关于历史的陈述,无论得到多大的证明,肯定无法如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所得到的当前经验那样确定。此外,这也无法最终解决出现的困难,因为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如何解释关于历史事实的断言,从而证明接受一种具有超验性质的主张是合理的。换言之,从一套表面看起来是经验的观点过渡到另一套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的观点,要靠什么来证明其合理性?莱辛这么说:

  如果说,基于历史,我不反对基督让一个死人复活,那么,我是不是因此就要接受上帝有个儿子、这个儿子和他拥有同样的本质这一观点呢?一方面,我缺少有效反对前者的证据,另一方面,我有义务相信违背自己理性的东西,这二者之间是何关系?

  面对这样的问题,莱辛有一段名言,认为存在着一条“丑陋、宽阔的鸿沟,无论我多么频繁、多么热切地努力,就是无法逾越它”。他没有十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这一立场,相反,他似乎同意把宗教观念“非神话化”,即认为宗教观念首先包含了伦理事实,人仅靠理智便能内在地理解。这些事实无所不在,恒常有效,不可能基于或源于纯粹偶然的东西。由此,历史因素如果在这里是相关的,那么它只能是例证并暂时解释一个独立的、可以确定的道德内涵——莱辛赞同的看法是,宗教并非因为“福音传教士和使徒”教授它就是真的,相反,因为宗教是真的他们才教授它。或者,正如他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历史启示“对人类毫无贡献,人类仅仅依靠自己的理性找不到它”。

  不管莱辛自己提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对克尔凯郭尔来说,这一论断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准确地把握了困扰他的难题的本质。基督正教武断的教义与理性不相容,其价值也不可能仅仅通过史料来证明,无论如何,这些史料在本质上是有疑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选择,要么在“质量上”或范畴上来一次跳跃,这一跳跃曾打败了莱辛自己;要么抛弃这里所提到的教义,接受另一种选择,即人类的理解和理性能够接受的选择: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其实,这正是克尔凯郭尔在《片断》里要探讨的核心主题。在后来发表的《附言》中,这一主题继续以不同的形式贯穿始终:最重要的是有必要反驳一种观点,即基督教代表着一种学说,无论是从推理的思维来看,还是从历史知识来看,这种学说都能得到客观地证实。不过,在探究这一主题的时候,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挖掘其内在意义。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