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41章 水中银_海上升明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翻倍定价,二钱银一百斤,盐商按此价纳各项税二钱八分,总共缴纳盐价和盐税等共四钱八分。

  明以前对盐民征收盐课,一般都是额定盐课,按规矩是每引盐征两钱一分多银子,一引两百斤,百斤征银一钱,实际则多为额定征收,比如一亩盐田征银三钱,实际还要加部缺银等。

  明代盐民的盐课实际税率很高,所以盐民就把盐私卖给盐贩,成为明代私盐泛滥的源头。

  而现在绍天朝,罢除盐课,改为盐产税,按纳盐时实际所产收税,百分之十,一百斤才征十文钱左右,相比以前一百斤征一钱银,实际是降低十倍税率。

  而以前盐民还要交各种附加摊派,故此导致了私盐的源头泛滥。

  盐商在盐仓交税开票取盐贩销各地,其最大成本除了税就是运费,所以远近不同,盐价也不同。

  登莱这里距离盐场极近,甚至本身就有盐仓,所以几乎没有运输成本。

  皇家少府监下的皇家供销社也经营盐业,凭着皇家名号,占据了东京盐销售的大半份额,其实皇家还有盐运商行专门运盐到各地,尤其是内陆地去,然后在各地还建有盐批发行,搞批发销售给盐贩们,也批发给自家的经销社。

  只不过盐运商行和各地盐批发行、经销社都是分开独立,各计盈亏。

  供销社做为销售的,他在盐商手里买盐时,就得向盐商把那百分之十的代缴公卖费结算给盐商,他自己则还另要交盐牌照费、定额营业税、住厘。

  盐商按贩卖运输远近,加上运输等成本后,再加价卖给各地盐贩,不过因为如今是任由贩运销售,所以盐商也不敢乱加价,价格过高,别人就会买其它盐商的盐卖。

  所以就算是皇家盐运行也会把这个价格控制的比较合理,供销社做为终端批发零售也不会提的太高。

  市场经济下,任何过高的价格,往往都是给竞争对手抢夺市场的机会。

  这就是打破垄断带来的一个好处之一。

  东京供销社直接从盐仓拿盐,四钱八一百斤盐,成本才四文八,他一张牌照一年五十块,营业税定额的也不算高,只要卖的多,摊下来成本很少。

  以东京的销售量,除去人工的其它税费成本仅五文一斤,所以在东京盐价一般都是六七文钱一斤,仍然有的赚。

  当然好的盐价格则贵些,如青海来的最好的青盐,卖千文一斤,这玩意就跟奢侈品一样了,不是对面普通百姓的。

  普通百姓吃的山东本地海盐,最便宜的甚至只卖六文一斤,可仍然是没有掺半点土的好盐,虽然粒大了点,但比以前的官盐好多了。

  再精细点的七文一斤,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八文一斤的,已经细如粉白如雪了。

  六百钱一百斤,这个价格比崇祯年间,已经非常便宜,尤其是这质量,以前的私盐都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