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98章 天经地义_海上升明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是孙之獬和韩温,孙之獬就是那个头植猪鬃背插狗毛的样子,而还在北京给鞑子当汉奸的韩源,则被雕成披着鸟毛的样子。

  两人成跪像,凑成一对禽兽不如,猪狗不是的玩意,还特意放在给他们敕建的牌楼下面。

  这让本来觉得松口气的士绅们,心肝又颤颤微微起来了。

  没法子,再掏点吧。

  于是乎,最后商定,每亩再出二升粮,反正一亩二斗四升二的地丁银和火耗都交了,也不再差这二升了。

  大家赶紧把粮运到这新建的义仓里,甚至还特意找人写了个公告,又做了账簿,然后备份一份,抄送县衙存档。

  义仓由乡长副乡长负责管理,又请县衙派人来协助监督,求生欲十足。

  顾咸受一听这事,拍掌赞成。

  又不是他提议的,本地乡绅士人能有这种觉悟,非常了得啊,当然得鼓励支持,这是教化之功嘛,说明本地民风淳厚。他当然也知道这些人是吓的,但他才不管这些。

  义仓第一批粮,全是士绅地主们捐的,他们是最怕被清算的。

  乡绅们没敢要求百姓捐,怕惹事。

  但百姓这段时间吃了不少瓜,看了许多热闹,倒是十分痛快,对绍天朝廷和大帝,那是非常拥戴了。

  特别是王师收复淄川后,废除了各种各样的税赋加征等等,甚至还搞减租减息,公布的新税赋,有地才纳赋,摊丁入亩,没地连丁银都不用交了。

  也没有什么劳役杂役这些。

  就算有地,一亩才只缴二斗四升二,还是要把田亩按肥瘦、大小重小折算成良田大亩,才是这个税额。

  实际上负担减轻的不是一点半点,起码是减轻了好几倍之巨。

  哪怕是佃户,都减租减息了。

  以前的高利贷什么的,规定了最高利息不过月利三分,利息最高不能超过本金。

  这救苦救难来了啊。

  本来按之前鞑子占领淄川时征收的税赋加派等等,百姓秋收后的粮食,起码得有一半得上缴。

  如果是佃户更惨,虽不用缴田赋,但地主会把田赋转嫁到他们头上,还得交租,最后辛苦一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但那又有什么办法?

  弄不好,还得被抓壮丁去修城筑堤甚至当民夫运粮草守城池。

  而现在,王师一来,宣布仁政,百姓不敢相信啊,毕竟几年前这里也是大明统治,但当时朝廷向他们征收的税赋,也没比鞑子少什么,一样过不下去。

  可现在他们看到过去那些高高在上的士绅豪强地主们,一个个灰头土脸,老老实实,也觉得这回朝廷不一样了。

  看着士绅地主们又是缴纳地丁银,又是主动捐义仓粮什么的,刚收了秋粮的百姓们,总有些不太自在。

  以往到了这时,地主啊官差啊,就开始下乡来催租逼税了,但现在没人来了,反而一遍遍说免除欠缴,今年免除地丁银等等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